很快便收敛了内心的情绪,苏秦再度恢复如初,便拱手应允道:“臣谨遵我王诏命!”
不过此时此刻的齐湣王看到他如此神色,却以为是他被重用而激动的情难自已,心里大感甚慰,越看越喜爱这个苏秦。
……
且说太行会盟之后。
肥义老相国回到了赵国便将三晋会盟太行之事秉承了赵王何与赵主父,对于卫国要求赵国出二十万兵马的问题,赵国君臣思量再三,最终由赵武灵王拍板同意,决议倾举国之力聚二十万赵军合三晋四十万大军。
赵雍此举,可谓是一次豪赌,将身家重宝压在了此次合纵伐秦。对于卫峥钦命年轻的魏缭统帅三晋四十万大军之事,赵武灵王虽然对卫峥不遣武安君白起挂帅之事颇感意外,但也并不反对。
魏缭年轻,赵雍对其知之不详,他却了解卫国之主,知道卫峥着魏缭挂帅定然是最合适之人选。毕竟三晋伐秦绝非小事,大家都是同在一条船上之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赵雍相信卫峥绝不会做自掘坟墓的事来。
一个月之后,三晋会盟太行,将合纵攻秦的大计商议妥当,卫国出十万兵马、韩国出十万兵马、赵国出二十万兵马,三晋合兵总计四十万大军。
卫国的十万大军之中,分五万步卒与五万骑兵;韩国无骑兵,这十万大军则皆为战车步卒,赵国的二十万兵马则是分别为十万步卒与十万骑兵。
说道卫、赵两国的骑兵,卫国虽然率先胡服骑射,赵国的骑兵确是后来居上,当然只是以骑兵规模而论,若以质量而论,卫国自然强于赵国,卫国的骑兵规模被赵国超越也是情理之中,这是由两国的疆界地理位置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韩、赵、卫三国大军定在了洛阳城会师,三晋之兵聚于天子脚下,以显替天行道,诛伐暴秦。
至于洛阳城内的周天子,根本无人理会。
卫峥广讨秦檄文而倾动天下,此举显然无意隐瞒,既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自然无可隐瞒,秦国得知三晋来势汹汹,深感大难临头而仓促整军备战。
卫国境内的铸剑师和精匠尽皆汇聚荡阴城,夜以继日的不停锻造“欧氏横刀”,卫峥给欧昌成的任务是必须在大军出征伐秦之时,造出装备五万兵马的佩刀。显而易见,卫国的五万步卒将会全部由横刀替换如今常备的黑铁剑。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倾动天下的合纵伐秦之战就要临近,天下群雄皆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窒息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