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指令?
是去支援正在拦截鱼雷的“黄蜂”号,还是去控制正在远去的“冒顿”号。
两合之间,只能选一个。
在“火蚁”号杀上来的时候,“黄蜂”号也采取了类似行动,用战术导弹拦截由敌舰发射的鱼雷。
没啥好奇怪的。
“火蚁”号与“黄蜂”号是同级的战术侦察舰,配备相同版本的AI,而且所有的“蚊子”级战术侦察舰在几年前对软件进行了升级,因此在面对类似的战场环境时,往往会选择相同战术。
为了更加有效的拦截敌舰发射的鱼雷,“黄蜂”号提前转向迎战。
此外,“火蚁”号在加速之前,位于“冒顿”号的航线前方,朝着“冒顿”号航线后方飞去。
在经过十多分钟的飞行之后,“黄蜂”号与“冒顿”号已经拉开距离,而“火蚁”号离“冒顿”号反而更近了。
两艘战术侦察舰总共发射了四十八枚战术导弹,对射来的鱼雷进行了四次拦截。
只是,依然有十几条鱼雷透过拦截网。
幸运的是,这些鱼雷都在遭到拦截之前启动发动机重新加速,因此在透过拦截网前就被两艘侦察舰发现了。
“黄蜂”号是一马当先,逼近之后率先开始用加特林电磁炮拦截鱼雷。
“火蚁”号停止加速的时候,“黄蜂”号已经投入战斗。
其实,留给秦旭的决策时间就只有几秒钟。
关键就是,那些透过了拦截网的通用鱼雷本来就拥有高达每秒上千千米的速度,仍然在加速,而且加速度超过了100G。
在看到AI发来的提示之后,秦旭迅速扫了眼左侧屏幕。
在交战状态下,左侧的屏幕一般用来显示战术信息,也就是战场上的情况。
随后,秦旭就做出决断。
在秦旭下达指令后,“火蚁”号再次开始加速,准确说是在转向之后开始加速,AI还同时接管了战舰上的四门加特林电磁炮。
也就在令人窒息的加速过载再一次出现的时候,四门加特林电磁炮开火了。
秦旭给AI的指令是:追上“冒顿”号,拦截射向“冒顿”号的鱼雷。
这是在短短几秒钟之内,秦旭能够做出的,而且是他认为的,最为正确的决定。
在秦旭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黄蜂”号已经用电磁炮击毁数条通用鱼雷,而且那些鱼雷没在“黄蜂”号附近引爆。
什么意思?
鱼雷锁定的不是“黄蜂”号,或者引信还没有启动,才没有在靠近“黄蜂”号,并且遭到拦截的时候引爆。
没错,鱼雷锁定的是“冒顿”号!
虽然“黄蜂”号已经是火力全开,但是仅四门加特林电磁炮,根本不可能同时拦截十多枚速度奇快的通用鱼雷。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火蚁”号的探测设备没有发现敌舰,也就是之前用定向激光照射“冒顿”号的那艘大型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