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中利害牵扯也并不简单,可归根到底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李泰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是他人手中? 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占有的越多就越从容、越安全,相反的享有越多那么责任就越大,当实力和所拥有的不相匹配时,那么遭到反噬就不远了。
这个道理李泰很明白,放在宇文泰的身上也同样适用。所以这一次李泰想试试,你特么都明牌了,老子还不敢上桌?
他也并不是即刻便要与宇文泰划清界限、乃至于针锋相对,而是要试探一下彼此间求同存异的空间和尺度,你有你的诉求,我有我的抱负,意见不相统一时,可以商量着来,而不是再像之前那样单纯的上命下行。
对于一个下属而言,这样的想法当然很危险,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玩火自焚。毕竟如今宇文泰的权势地位那也绝不是充话费送的,一旦感觉自己遭受了下属的冒犯和忤逆,说不定就会立即展开歇斯底里的打压和报复。
但是对李泰来说,眼下又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国中的皇帝元钦不断的对宇文泰的霸府权力进行冲击和动摇,而外界又出现了尉迟迥伐蜀大军这样一个出血点,眼下的宇文泰同样有点内忧外患、焦头烂额,所以宇文泰要比李泰更加的需要一个大局的稳定。
所以在收到贺若敦和李迁哲的报信之后,李泰稍作权衡之后,便亲率一万人马从沔北西去兴州,名义上是为的视察丹江口这一造船基地,但实际上则是为了增加下一步能够做出的选择。比如说通过一点非常规的手段,直接在蜀中埋了尉迟迥这一支伐蜀人马。
征调人马同样需要一点时间,当李泰率部抵达兴州的时候,来自中外府的使者便也随后赶到,分别是中外府右长史长孙俭与开府唐瑾。
长孙俭也算是老熟人了,尤其是作为李泰的前任,每每来到荆州与李泰相见,心中都倍生感慨。此番来到丹江口这一船舶制造基地,长孙俭更是忍不住喟叹不已,自感当年他在荆州刺史任上时,真是做梦都想不到这一职位会如此有发挥的空间。
至于唐瑾,李泰倒是颇闻其名,也在朝廷和中外府不同场合上见过面,但彼此间却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和交情。
“某等此来,便是奉主上所命,请问太原公对于当下蜀中情势可有应对良计?”
在将如今蜀中局面详细讲解一番之后,长孙俭便又望着李泰认真发问道。
李泰虽然早已经知道了情况如何,但还是摆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听完之后当即便皱眉说道:“消息辗转已过旬日,情势瞬息万变,如今局面或许又有转变。譬如魏安公本意平稳入城,却不意变数横生,以至于临事功毁,如今再作谋计,纵有成策定议,待到施行的时候,恐怕也已经有悖时宜了。”
长孙俭听到这话后便摆手道:“应该不会罢,魏安公亦是知兵之人,今知情势不妙,麾下亦有精兵万人,纵然无作浩大进取,稳固当下应是不难。”
“知兵之人,能行事至此?既知孤军入境,后援艰难,却不能因势利导、竟然轻触众怒,如此‘知兵’者,谁又敢笃言不会再犯?”
李泰听到这里,当即便不客气的冷笑道,他自有途径知道尉迟迥在之前兵事进展顺利时向中外府打自己小报告的事情,所以这会儿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尉迟迥的不满。
只是长孙俭和唐瑾在听到李泰这一番话后,却是不好流露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眼下言为向李泰垂询,其实就是希望荆州总管府能够出力帮忙,解决眼前的困难麻烦。如果他们这里再作什么口舌之争因而得罪了李泰,那也免不了要遭受责罚。
好在李泰还算善解人意,眼见两人神态有些尴尬,便摆手说道:“我知此时纵然再作控诉,也已经无补于事,终究还是要正视问题,才能正确解决。两位奉命来询,我若只是狂言论虚,也连累你们无从归禀,还是要就事论事,希望能有所补益。”
两人听到这话后也连连点头,并且齐声夸赞太原公不愧国之名臣,懂得以大局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