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海军舰队的旗舰甲板上,朱由校嘴角含笑,不住的想象着,当自己写的这篇文章面世后带来的影响。
想着那些人不知如何惶恐的样子,他就心情很爽。
在他的周围,是无数的运输船只,本来用来运送粮食的全都用来装人,就这样,还只能装一个军,剩下的还得走第二趟。而且,这还是骠骑军自行走陆路的原因。对于大型的运输船,朱由校是越来越渴求了。
“也不知道船厂中五千料的大船造的怎么样了。”朱由校朝着旁边站着的沈有容问道。
“根据末将得到的消息,差不多到了一半左右,技术难题虽然解决了很多,但还有新问题层出不穷,到了年底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船只出海呢。”说着,沈有容撇了撇嘴,显然对那帮子工匠慢悠悠的动作很不满意。
“哈哈,就算明年能见到船朕就很满意了。”朱由校哈哈大笑,然后又问起了舰队的事情,“这次又添了多少战舰。”
“购粮期间又完了两个工期,战列舰增加了六艘,巡洋舰增加了十艘,驱逐舰和护卫舰不多,各两艘。”沈有容掰着指头算了算,终于给出了个准确的数字,这样加上之前的。目前海军战列舰就有了十一艘,巡洋舰十六艘。总共二十七艘主力战列舰。
不过,沈有容还是苦着脸说道,“陛下,剩下的木料已经不足了,只够建造两艘战列舰和两艘巡洋舰的了。”
“这样啊,那后续的木料呢?”
“已经在晾晒了,但是时间不够,起码要到明年三月份才行,今年怕是补充不了任何战舰了。”沈有容脸色不愉,任谁看到自己的舰队停止增长,都会很不高兴。
“没事,后续加大投入就好了,终究会弥补过来的,而且,二十七搜战舰,在这南洋地区,差不多也够用了。”朱由校笑着拍了拍沈有容的肩膀,“好好训练下小伙子吧,顾不了多久,就会有战斗了。”
“有战斗,莫非是剿灭东海三王?”沈有容心中火热的问道。
朱由校却笑而不语,转身回到房间中去了。
“陛下……”沈有容在后面犹自不甘的叫着,试图得到点消息。
……….
几日后。
京师外城南大门,永定门口,此时却是冠带云集,朱紫满城。整个京师十二部,都察院,大理寺,内阁,所有正二品的侍郎,正二品的尚书,一品的内阁大学士,通通都来了,驻足于此,翘以盼。
大明帝国朝廷倾巢而出,云集于此,能够让他们如此迎接的,除了号称当时圣皇的朱由校外,还能有谁。
永定门外,黄土垫道,哦不,现在都是水泥马路了,用不上黄土了,而是改为了净水洒路,整个马路湿漉漉的,盖掉了灰尘和泥土。
整个迎接的官员当中,大致是分成三波的,八个内阁大学士是一个圈子,十二部尚书和左都御史,大理寺卿是一个圈子,各部侍郎和紧要的机构长官是一个圈子。在下面,就是死五品之类的员外郎之类的小官了。
人说,不到京城,不知道官大,在地方,县令之类的就是地方大员了,而在京师,确实连来迎接皇帝的资格都没有。
各个圈子聚集在一起,都是讨论着问题,十二部还好说,毕竟都是朱由校亲自考察提拔上来的,气氛相对和谐,而各部的侍郎和紧要机构的主官又多,派系也多,人多眼杂之下,也吵不起来,气氛较为融洽。
但是,最前头的内阁圈子中却是不太美妙了。八个人,各有各的表情,有人嘴角含笑,目露期待,有的人脸色阴沉,目光闪烁,还有的人面无表情,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还有些人,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着,而话题,就是几天的那篇文章。参与讨论的,赫然是后进的几个内阁大学士,他们资历相对不足,故而走的比较近,关系都还好。
“我看昨天的报纸,说那王道之师是陛下的笔名,你们说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啊。”朱燮元问道。那篇文章他也看了,真的观之让人头皮麻,犹如醍醐灌顶,让人顿时为之一清,仿佛明白了很多,细想却又毫无所得。
“不知道。”李长庚惜字如金,他就是个这样的人,除了在关键时刻,不然都很少说话。
“嘿嘿,恐怕八九不离十了。”毕自严嘿嘿笑道。
“哦,此话怎讲。”蔡复一好奇的问道,“莫非你也信昨天那篇分析的文章?”
昨天帝国日报有篇文章就是分析这个王道之师是何人,从文章的语气,从谈论皇帝政策的从容,从那无人可及的大局观和地朝政秘辛的了解,言之凿凿的说这就是当今皇帝的马甲。
然后,今天立马就有人跳出来打脸了,又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证明这不是皇帝。总之,就是一通乱战。而这样的节目,自帝国日报型日久,也越见兴盛,撕逼什么的,还是高级文人撕逼,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
人气支持下,更是长盛不衰。
出来之前,蔡复一看了今天的报纸,上面就有批驳的好几篇文章,他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不能先入为主的形成王道之师是皇帝的观念,然后进行分析。
“嘿嘿,你们估计猜不到我是怎么确定的。”毕自严有些奸诈的一笑,他的卖关子,引来了其他几人的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