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史册中,评价黄盖:江表虎臣,智足以御众,勇足以却敌,未有不为守令之职者。鏖兵卫主,攻坚轧敌,兴王定覇之能也。
周澈吩咐完后,回到客堂,和黄盖交谈起来:“公覆你也看到了,我今为有秩乡长,治下虽不过一乡之地,民众只有万余,但要想治理好,也是不易。我身边的这几个人,大多有勇力而不通文书,汉升说公覆你文武双全,我真是很开心,能与公覆相识。”
“这,周君客气了……。”
黄盖心想:“自己原先在泉陵时也有过出仕的念头,只是因一个出身不高,二来又无名师作为招牌,故此默然无名,不被郡县长吏所知,虽有此心,奈何无人引荐。周君待人友善,一见如故,言语投机,意气相投。汉升告诉过,他的为人,我若留下,他必不会亏我。想必是一明主?!”他环顾俭朴的堂内,又望向院中的窄小。
“只是周君今才为乡有秩,治下一乡之地,遍数吏员,五六人而已,且多是斗食、佐史。——我接任乡佐,定要全力辅佐,好一展心中抱负。”黄盖暗下决心。
他尽管出身寒门,不敢说有远志,但也是有些志向的,很小的时候就羡慕县令、郡守出行的壮观场面,曾经私下里憧憬:“有朝一日,若能宰百里之地,佩黑绶,为一县之守,我愿足矣!”
黄盖心怀感激,不知道怎么说,便颔,于榻上拜倒,说道:“盖虽智谋浅短,庸庸碌碌,蒙君不弃,愿为君效犬马之劳。”
周澈大喜,自榻上一跃而起,把他扶起,笑道:“君过谦了!吾只恨与公覆相识太晚!”
黄盖会投入自己麾下,除了黄祖和黄忠的举荐,周澈知他必是权衡利弊、做了很大的矛盾斗争。不过,他本也就没想着自己几句话就能引黄盖折腰,人都不傻,如果没有利益,谁会甘愿相投?——这些事知道就行了,不必说出。他心里想道:“公覆所以答应留下,如我所料不差,八成原因应是因为我周氏的名头。……,有一个世家的出身,果然占莫大的便宜。”
他猜的一点不错。最终使黄盖决定留下的正是他“周氏”的出身----周氏乃天下名门,黄盖又想起黄祖和黄忠都说:县君对其也很赏识,有意擢为门下主记,体恤百姓,又会带兵,真是文武英主——县令的赏识,出身名门,弱冠俊彦,今虽才为乡有秩,但前途不可限量。
反过来看黄盖,寒门庶户的出身,没后台没背景,所谓的“黄氏”怕早已分出主家嫡系的族谱。与其苦苦寻找机会,不如就此依附在周氏的这棵大树上。——这也是寒门士子常用的出仕办法,汝南袁氏为何能门生故吏遍天下?故吏,是过去的下吏;门生,便多是主动依附上来的寒门士子了。一旦与世家大族连上关系,不但容易获得名望,并且在诸如孝廉、茂才等等各类的举荐中也容易获得机会。
世家因门生众多而势力庞大,门生因依附世家而平步青云。对此二者而言,两全其美。
周澈与黄盖相识一笑。
周澈握着黄盖的胳臂,笑着看他,略带得意,颇有成就感地想道:“这招揽‘名将’似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么?”忽然心有所思,笑容滞了一滞,得意顿时飞散,“唉,招揽‘名将’不难,是因黄盖出身孤寒。……,招揽‘谋士’就太难了!更何况现在连所谓‘谋士’的影子都没见到。”
这时院外有人进来,脚步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