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在累积,但很快便得到了解答。
最初的乱斗过后,在军的指挥下,青州军找到了节奏,遵循着特定的节奏,由混战,逐渐向整体攻势发展。
到底是谁第个喊出来的,已经无可追查,但很快,个口号出现在这个特定的节奏之。青州将士像是黄河的纤夫样,每前进步,就整齐的爆发出声号子。那号子就像是魔咒般,夺人心魄,让无数人舍生忘死。
曹豹在山下已经看傻眼了,吹号的章诳张了嘴,擂鼓的许耽垂下了手。他们怎么也搞不懂,这么司空见惯的两个字,怎么会有这般神奇的效应?
虽然和煦的春风从背后吹来,太阳也按捺不住好奇心,将脸庞前面的云彩拨开,将温暖的阳光重新洒向了地,但却怎么也驱不散曹豹三人心那股寒意。
“汉!”前排个无名士卒挥刀喝,硬生生挤入数个丹阳兵之间。四下捅来的刀矛很快让他身上血流如注,在血流尽,力用完之前,他却至少让四个丹阳兵失去了战斗力。
“汉!”个倒在地上的士卒声嘶力竭地喊着,顺着山势滚下去,抱住个敌人的小腿。二人在血泊翻滚,厮打,刀子,膝盖,牙齿,所有能用上攻击武器全部用上,直到双方同归尘土。
“弟兄们,以汉之名,杀!”王羽手持长槊,横扫、竖砸、斜挥,如同翻江的怒蛟,闹海的麒麟。当面的敌阵迅速被撕开个的豁口,无数忠勇的士兵顺着豁口冲杀进去,掀起波高过波的血浪。
本领不,心眼却很多的曹豹不理解,善战的丹阳兵也不明白,为什么青州人会如此激昂的喊着这样的战号。
难道他们不知道,汉已经日薄西山,气数将尽了吗?
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天下诸侯在争的,是汉这口鼎;逐的,是汉这只鹿吗?
只是因为王羽随便发了个誓,他们就信以为真,以为自己真的是忠臣义士了吗?
太天真,太无稽了吧?青州,可是连年号和律法制度都改了的啊!这是事实上的篡逆!
可无论如何质疑,眼前青州亡命的搏杀却是真真切切的。曹豹觉得很荒谬,个致力于将汉朝切都推到重来的人,却以汉为名,激励起了全军的决死之心,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更具讽刺意味的事吗?
他不懂,和他样的旁观者多半也不懂。
王羽面推倒汉制,面立誓不称帝的行为,看似荒唐、虚伪,但在青州的领地内,在舆论系统刻意的导向下,经过了近年时间的发酵,很多东西都已经开始朝着王羽期待的方向发展了。
最重要的,就是让人模糊的有了国家的概念,渐渐将‘汉朝’理解成‘汉国’。
国就是家,在自己的家园当,每个人会享受到远高于前的国民待遇,同时,也有应该尽到的义务。
千百年来,华夏都是以天子来代表国家的,故而有朝天子朝臣的说法,只要没有规模的战乱,皇朝的起始轮回,就和普通人没任何关系。
王羽自相矛盾的行为,隐隐暗示着,这个国家将不会再是个朝代,因为没有至高无上的帝王,只有强汉留下来的精神和先烈们的英雄事迹。
当然,冰冻三尺非日之寒,这种观念上的改变,不是朝夕就能见效的。在青州,国家的概念连初具雏形都算不上,这次要不是逼急了,王羽也不会祭出这个杀手锏。
但这招是很有效力的。
后世明清时代的话本小说里,常常会出现个词‘人心思汉’,在王莽乱政、光武兴的时代有,在三国时代同样有。多数人怀念的‘汉’,不是汉朝,而是曾经的太平年月。
所以,以汉为名,本来就很具煽动力。再结合上王羽的身份,和青州年来实施的新政,被王羽激励起战意的琅琊羽林很容易就变得投入起来。
“汉!”将士们高呼着,舍生忘死。
他们不是为了帝王而战,也不是为了诸侯的野心而战,他们是为了早日平定乱世,以汉为名,阻止祸乱天下的野心家们,将曾经的那个盛世重新带给天下人。
心志坚定且纯粹,所以他们才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丹阳劲卒听得懂对方的话,却不理解对方在想什么,但他们能感受到此刻对方眼的狂热。他们开始犹豫了,退缩了,些站在被挤扁了的方阵末尾的士兵开始松动脚步后退。
身后的拥挤力量轻,前排承受着巨压力的士卒们立刻加快了后退步伐。像打在礁石上的潮水般,被高官厚禄鼓舞起来的士气潮水般衰退,他们以比前冲还快的速度退了下来,留下地破碎的兵器和尸体。
在以汉为名的强面前,谁能不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