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显作为国家总理是第一次参加正式的12人会议。他有些迟疑的说道:“我比较担心我们这么做会不会过早的迈过力量顶峰。”
发展曲线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在条件确定的动态过程中,一旦到了力量顶峰,接下来的绝非是在顶峰上千年万年的坐下去。而是会几乎不可逆转进入力量下滑的阶段。想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新的初始变量引入到这个体系中来。这些新的初始变量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整个体系的力量,扭转不可避免的力量枯竭。
只是凡有一利必有一弊,每增加一个参数,都会让原本的体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参数增加的过多,就会出现要把原有的制度以及体系推倒重来的可能性。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政务工作者,李寿显对此体会很深。
此时李寿显并不想对陈克唱什么赞歌,这不是他会觉得不好意思,而是李寿显觉得陈克这个人民党以及中国的领袖太称职了,再由衷的称赞显得很多余。
在因为加入新变量而让体系动摇之前,陈克本人总能事先给出警告,并且给出一些预测和指导性方针。过程中,陈克则是很能把握住这些变化的步调。最后的总结中,大家总是能够发现,其实陈克在很早之前某些莫名其妙的布局,就是针对这些的伏笔。
此类事情如果只是发生过一次两次,大家还能大惊小怪一下,次次都这样的时候,同志们对这种不正常的事情也就习以为常了。
李寿显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志,对于获得中东的大量石油,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变量,他甚至不认为这是能够引发从量变到质变的参数。
能坐在这里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12人,自然没有一个是白给的。听了李寿显的简单陈述,同志们立刻就明白了李寿显的意思。以中国现有的国力,如果不能充分把西太平洋这个全新的体系整合进中国的体系,并且让中国本身的体系根据现有局面进行调整改变。中国发动起来的国力正在奔向力量的顶峰。要不了多久,就将达到顶峰。
到现在为止,同志们也能够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待陈克的南下计划。所以同志们也都能够理解陈克对美国的畏惧。在现在的地球上,苏联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他们的战略安排以及战略布局。对于北方的这位和平的邻居,人民党的同志都认为应该继续把这和平以最大程度维持下去。
德国距离中国太远,双方爆发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真的有那样程度的冲突,那将意味着整个世界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中国对美国的优势,完全建立在中国战略布局比美国更早,战略目标比美国更加明确。在美国有诸多战略选择,反倒没办法确定最终战略之前。中国早就完成了自己的战略制定以及执行。所以美国现在还没有完全动员起来,它的工业实力没有转化成军事力量。
中国现在也没有实施总动员,当下的局面距离总动员也只有一线之隔。李寿显同志即便不太懂军事,在战略方面依旧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很明显,如果新开辟一条印度洋中东战线,很可能会让中国不得不投入新的力量。既然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去完成中东的战略任务,李寿显就不赞成为了推进战略进度,去强行加大在中东的投入。
能以自己的看法决定人民党战略考量的人数极少,李寿显的论述简明扼要,然而同志们立刻就赞同了李寿显的看法。最终强化印度洋战略的看法就此中止。12人会议决定继续维持南下战略的原定方案,不断完善西太平洋防御体系,并且继续开发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李寿显没想到自己的观点竟然能够得到如此的支持,他此时反倒感觉有些不习惯。毕竟提出中东战略考量的是陈克,哪怕陈克事先说明这个计划是“得陇望蜀”,可干净利落的否定陈克的想法,对李寿显精神上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仔细看陈克,李寿显并没有看出来陈克有任何不安或者不满。陈克根本就没有认为自己的观点被人否定有什么问题。
李润石则是同时在观察着陈克与李寿显,这两位人民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其胸襟气魄的确极不一般。哪怕陈克已经是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领袖,可人民党的领导阶层也没有变成陈克的应声虫。团结与唯命是从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每一位同志都依旧抱持着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这足以证明人民党本身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人民党,还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