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宋九断定赵匡义必然诏寇准再度回京,他是赵匡义的“魏征”吗。
不过寇准初回京城,虽得到左谏议大夫的尊职,还没有进入两府,因此刘娥未想起来。
实际小寇来到京城,决定帝国命运时刻到来了。
看到小寇,赵匡义很激动,卷起衣服,给小寇看腿上的伤口。一边埋怨道:“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啊。”
意思你再不来,就见见不到朕了。暗示他自己身体状况很不好,今天你大胆说吧。
寇准平稳地答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俺也想回京哪。但你老人家将俺放青州一放,就是好几年,俺又有什么办法?
君臣二人寒喧一番。
赵匡义直奔主题,问道:“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小寇是中二青年,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中二青年,与别的中二青年可是两样的。
这个问题可不能随便回答,于是说了一句史上有名的话:“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宦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之望者。”
但千万别当真,若是在另一个时空,翻开史书,便知道晚年的寇准干了一件事,勾结周怀政等太监准备推翻刘娥,甚至强迫宋真宗退位,让给才几岁大的小赵祯。
政客的话不能当真了。
眼下寇准的答复让赵匡义略有些不快,朕都给你看腿伤势了,你得敢说啊。
于是索性直接问:“元侃如何?”
宋九对刘娥说不动如山。论感**彩,赵匡义最喜欢的是老八,但老八是不可能做皇储的,太小了。其次元杰。然而元杰操守略差。
国家皇储有多重要,赵匡义非是昏君,不会将感**彩注入到皇储当中。因此选来选去。还是看到谁长处多一点,短处少一点。那么必选赵元侃。
因此赵元侃不动比动强。
特别赵元侃最大的短板便是这个刘娥。以后为了这个刘娥不知闹出多大风波。所以宋九又刻意提醒,让他们勿要相会。
不过在宋九提醒下。赵元侃又做了一件事,李继隆调到西北,李皇后憋气,赵元侃进宫探望,殷勤服侍,又刻意看着赵匡义的伤势,“暗暗”垂泪。
不能再装了,但只流流眼泪还会的。
弄得赵匡义有些伤感,抚着他的头说道:“这孩子。”
特别是赵元侃探望李皇后,让赵匡义很欣赏。赵匡义非是不用李继隆,也非是不用宋九,不过这两个庞然大物若处理不好,不利于国家权利交接,所以才有这个安排,顺便看看朝堂动向。然而五儿子在府中大乐庆祝,唯独这个三儿子不以李皇后“失势”而不尊重。这孩子,别的不说,有良心。
但他自己的想法不算,还要看看大臣的想法,以便做为旁观者的想法,让他参考。
寇准顺水推舟答道:“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要立襄王为皇储,那就早点举行册封仪式吧。”
于是赵元侃皇储地位才确定下来。
而且比他两个哥哥幸运,先是让赵元侃为开封尹,再改封寿王,再立为皇太子。
直接给了皇太子这个名号了。
事后刘娥反复回味。
过了许久才明白为什么宋九能断定赵匡义要召寇准回来了。
又说寇准回来,会对赵元侃有利。
如果划分大臣,有三派,中立一派,对赵德芳兄弟赵廷美同情一派,憎恶赵德芳兄弟一派。
包括宋九都是第二派系的。
赵普肯定是第三派系的。
但小寇却是第二派系的,无他,他的妻子就是小宋皇后的妹妹。
然而做为皇子,元杰是第三派系的,元侃是第二派系的。甚至李皇后对赵廷美与小宋皇后都表示了同情,只是不敢说罢了。
所以小寇回来,必然支持赵元侃。然而寇准回答十分聪明,他不直接说赵元侃是适合的人选,否则以赵匡义多疑的性格,反而产生不必要的疑心病,改立元杰。因此寇准始终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最终使大局定落下来。
赵匡义此时身体很差了,瞒都瞒不住。
京城百姓也听说了,然而皇储空悬,这让老百姓十分担心。
因此发生了一件事。
赵元侃立为皇太子,要去太庙拜见列祖列宗。
太庙在皇城东南方向,并不在皇城内,于是侍卫簇拥着赵元侃前去太庙。
听说皇太子终于定落下来,京城百姓也松了一口气。不然老皇上说死就死,皇太子不定,那么好了,来一个七龙争嫡,甚至赵匡胤的孙子,赵廷美的儿子再在中间掺一脚,国家就乱了,首先倒霉的就是京城百姓。
因此一个个涌上街头观看。
看到了,赵元侃才二十几岁,身体魁梧,年富力强,这样的皇储才有助于避免皇帝过世后出现政局动荡不安的局面,因此一个个欢呼起来:“真一个少年天子啊。”
刘娥也在人群中观看。
开始她眼中充满了喜悦的泪花,忽然听到这些呼喊声,也不高兴了,差一点晕倒。(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