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空军必须独立于海陆军而存在,因为在海军和陆军那里,空军不过是他们实现自己战役目的的工具而已。海军关注的是飞机能为他们击毁几艘战舰,能否让他们免收对方飞机的攻击。而陆军关系的是飞机能否在必要的时候取代火炮来提供更加直接支援或者说切断对方的运输线。很显然,他们的目标都有极强的局限性。空军的目的不仅仅是服务于海陆军,同时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去做,我们不能顺着海空军的指挥棒去走。”在一战中出名的红男爵里希特霍芬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死于战争之中,而是活过了战争,并且在战后成为空军中将,负责未来的德国空军发展规划。
而他走上领导岗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空军从海陆军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他认为在海陆军的影响下,德国空军只能作用于战术层面,而无法像皇家空军那样作为一支战略力量登上战争舞台。虽然德国空军在挪威海战以及西班牙战斗中占据了优势,并且帮助海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在最为关系的法国战场上,德国空军始终捉襟见肘,虽然他们可以重创对方的轰炸机群的,但是却无法彻底组织英国空军组织的对德国工业区和后方运输线的轰炸。协约国的重型轰炸机犹如梦魇一般在德国后方飘荡。对着交通枢纽和重要工厂进行着轮番轰炸。这直接对德国陆军的进攻以及军工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英国人的表现给德国头号王牌以启示。那就是,在未来,德国能否组织一支强悍的远程轰炸机部队来对敌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进行打击,进而彻底瓦解对方的抵抗?这支轰炸机部队必须要脱离陆军和海军,只有这样空军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而且昂贵的重型轰炸机才不会用于打击一些前线的战术目标。任何武器只有当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引起质变。而且在拦截轰炸机的时候,这位德国王牌也绝对压力很大,毕竟硬冲如同刺猬一般的重型轰炸机编队实在是太危险了。“子弹从四面八方射来。技术有的时候根本没用,能活着回来很大程度上是上帝保佑你。”这就是德国空军飞行员对于攻击重型轰炸机时的感觉。有的时候比打战斗机还危险!
里希特霍芬认为这样一支战略空军的存在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德国主要的对手是英国和法国,实战证明想通过陆军突破协约国的地面防线是相当费劲的,双方在西线整整打了5年都没能迫使对方屈服,而英国人的轰炸机却可以越过地形和前线的军队直接对德国纵深进行打击,既然英国可以那么德国为何就不可以呢?英国比较远,而且航空工业发达,但是法国呢?只要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可以对其工业和交通造成一定影响。那么陆军推掉法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法国失败了,虽然德国人不一定能打上英伦三岛。但是整个战略形势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然目前来看,响应他的人并不多。
有了远程轰炸机并不能够,同时还要防御对方的轰炸机攻击,必要的时候还要派战斗机给轰炸机护航。所以,里希特霍芬还想组建一支重型战斗机部队,这支战斗机部队有较大的航程可以伴随轰炸机作战。考虑到当时技术的局限性,德国飞机设计师开始摸索能否设计一款双发战斗机来作为“战略战斗机”使用。这个思路和后世的bf110有些类似,当然这货也是悲剧,在2战中真正量产的双方飞机中空战唯一称得上可以的就只有p38了。当然。里希特霍芬不是穿越者,他自然也不清楚这一点,到目前为止。他还是在为他的双发远程战斗机计划努力着。
空军既然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那么在进攻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防御力,里希特霍芬认为在未来,空军要独立撑起德国及其盟国上空的保护伞。必须要对领土内的重要城市和工业基地以及交通枢纽提供足够的保护,以免遭对方的战略轰炸。这支国土防空力量将有空军和地面的观察哨以及高炮共同构成,这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比如说构建高炮阵地,观察哨,以及散步全国各地的飞机场。根据集中使用的原则。里希特霍芬希望全部用于国土防空的战斗机可以在一个指挥体系进行作战。而这一点尤其获得了德国高层的支持和欣赏。甚至还有一些海军和陆军的军官表示支持。
里希特霍芬的想法不可谓不前卫。但是他这套思想却遭到了陆军的抵制,原因很简单。你整天这么搞,我们陆军怎么办?先不说真正打起来。德国陆军要支援要防空先要和空军联系协调这个麻烦事,最终于的一个问题就是战术飞机的问题,即陆军对飞机的要求和里希特霍芬的战略空军完全不一样。陆军需要的是可以方便部署在战场前沿,随之为部队提供保护伞的战斗机以及可以俯冲对地面目标进行打击的俯冲轰炸机,还有数量相对够用能够对对方纵深目标进行打击的双发轰炸机,对于那些不能够俯冲,只能水平轰炸,精度懒到一定程度的东东陆军表示没有一点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