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关于你写的报告,我们会自己研究的。这段时间没什么事情的话,你可以休息一下。”一看想知道的事情差不多了,兴登堡示意这次质询可以结束了。不过他知道这次质询只是一个开头而已,胡贝战斗群的战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仅让德国人重新评估对方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对战术和战略以及军工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胡贝那小子战败了,却把责任归咎于坦克性能的问题上。他把装甲部队当成了粉碎一切的重锤,而不是切开防线的利刃。这种指导思想就是错误的。”在一个德国陆军军官俱乐部中,古德里安对旁边的同僚说道。他是陆军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强调坦克机动性的军官。在他看来,高机动性的装甲部队在撕开对方防线然后分割包围对方的重兵集群才是坦克的作用,撕开缺口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如果因为机动性问题导致无法扩大战果,那么坦克在战略上的意义就已经消失了。所以他更喜欢20多吨的3号坦克,而不是30多吨的四号坦克。
“天知道这次陆军部会下达什么样的招标书,内部已经有了消息,据说他们打算搞出50吨级别的坦克,要求在火力、防护上彻底压制对方所有的坦克和即将出现的坦克。我很难想象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一个只能慢慢移动的钢铁堡垒?或者就是一个有炮塔的坦克歼击车?当然最有可能的会是一个麻烦不断,跑不了几公里就会抛锚的家伙。”说道这里,古德里安笑了笑。
“那么我想问一下,阁下打算如何切开对方的防线?用被对方可以轻易击穿的铁皮车?还是官兵们的血肉?即使我们能够切开对方的防线,迅速向纵深展开的装甲部队要是万一碰上对方的重装甲单位怎么办?任由对方把你的装甲矛头砸成碎片?更何况时代在不断变化,一战初期英法两国的防线缺乏纵深,只要打开一个口子就可以分割包围对方,但是现在呢?我们面对的对手将会设计多重防线,我们即将攻略的地方也将拥有极其广袤的纵深。英属印度的面积是法国的8倍左右!而印度本身没有太多的重工业,即使摧毁了城市也影响不到对方的军工生产,想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优势在短时间内结束战场是不现实的。战争最终会演变成双方的阵地战。就像一战后期一样。”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在屋内响起。
“进攻方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上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对方的防御。我们可以集中起来比对方某段战线防御部队多很多的部队来突破对方的防线,在这种情况下,数量的优势比性能的优势更大。一辆坦克不可能各个方向都防御很好,这样的代价太大了。而且我认为,一款合格的武器,最基本的要求是可靠性。我们这次要到遥远的南亚作战,这里可不是欧洲。任何武器的的可靠性在缺乏保障的环境中都会下降。到那时候我们的坦克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对手,而恰恰是自己复杂的设备和超大的重量。”古德里安话语中带有一丝的讥讽。“莫德尔少将,我想您上的第一堂课中老师应该和您说起过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机动的打击对手这个原则吧?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嗯,怎么说呢?当年蒙古人横扫欧洲的时候,他们的轻骑兵就打赢了欧洲的重甲骑兵。”
“我认为,拿中世纪来类比现在战争是不合适的。我想大家都研究过1战的战史资料。法国人的重装胸甲骑兵(重型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应该给各位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吧?每一次,我们都要付出比对方更大的损失来把这些硬骨头砸碎!法国人后来也学聪明了,他们把重装甲单位部署在后面,在我们暴露了主攻方向后再狠狠的给我们来一下。我们之所以能打穿对手,是因为我们在整体军力上的优势。我们摆脱了两线作战,可以集中力量来对付英法。在美国加入之前,我们可以承受这样的损失,但是未来情况变了。对方将战具资源和实力的优势,而我们则是劣势,每一名士兵和物资都不能轻易折损。”莫德尔回答道。
“我们讨论的不是一场战争,在上次战争中,华夏还是我们的准盟友,意大利还是我们的盟友。而这一次我们将面对4个一流强国。奥匈帝国还是一如既往的差劲,意大利的精英也被成为了我们的敌人。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以挥霍。如果您还坚持您的看法的话,我想在不久将要召开的陆军会议中,我们还可以就整天战略问题和阁下进行一下交流。”莫德尔说完离开了屋子。留下一屋子人在哪里面面相觑。
莫德尔并没有阐述自己对未来陆军坦克选择的观点,但是他指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在未来敌人的国力会更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如果想赢,那就必须用尽可能少的损失来换取对方更多的损失。同等资源下,重型坦克的数量肯定比中型坦克要少很多,但是重型坦克损失可能性要比中型坦克小一些。在敌强我弱的战略下,该如何取舍呢?古德里安强调的快速中型坦克理论显然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为它太容易损失了。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topdown、我杀杀我、猪可乐、精确定位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