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华夏海权 >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大战前夕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大战前夕

德国空军高层可以认真总结刚刚结束的空战中双方的优劣势,并且以此调整自己的部署,而德国陆军就没有闲情逸致来处理这些事情了,因为此时华夏的攻势已经展开,如同重锤一般的进攻对准了挡在正面的奥土两*队。“别看奥土两*队足有15万,但是我依然认为他们无法完成既定任务!”在德国高层会议中,古德里安面色阴沉的说道。所谓的既定任务,并不是说让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人挡住华夏的攻势,而是说在战争初期利用掩体的堡垒来迟滞华夏的进攻,中期依托基尔库克城市将华夏的主力吸引在城市附近为德军的总攻提供方便。

“土耳其人也许不行,但是施拉格将军的奥军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在意大利战场上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一旁的龙德施泰特说道,战斗力不能仅仅以输赢定胜负,虽然奥地利人在意大利北部的表现不能说多优秀,但是也是德国陆军一般部队的水平,更何况他们的人数占优,即使装甲部队能快速突破防线,想要彻底吃掉这些部队还需要大量的机械化步兵。而根据德国人收集的情报来分析,华夏的机械化步兵数量并不算充裕,这样的话,华夏如果想要攻破这些堡垒,那就只能用远程火炮慢慢磨,最终打下来是可以的,但是华夏的消耗也会非常大,如果放任不打的话,又会在华夏后方战线上留下几根刺。所以龙德施泰特认为无论华夏怎么打,同盟国似乎都稳赚不赔。

他曾经和施拉格一起研究过如何对付装甲兵进攻,在己方装甲机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静态防御和工事进行消耗,然后找准对方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予以反击。考虑到奥土两国不是独立作战,他们的任务只是迟滞对手的进攻,真正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北方的2个德国装甲师和南方的4个装甲师。虽然北面的交通中枢让华夏炸了一次,交通运输会有些障碍,但绝对不是什么致命问题,南部的4个装甲师更是随时可以出击。于是乎施拉格部队根本不用考虑主动出击的问题,前期只要能够守住。吸引对方的部队,并且等到德军发动进攻后来一个中间开花就可以了。

而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人同样也是这样部署的,外围的防线除了经过充分准备的几个支持点之外,其它的都是可以放弃的。两*队主力都集中在以基尔库克为中心的方圆30km的范围内。在这里,两国部队修建了比较完善的堑壕体系和要塞群,并且在关键支持点配备了高炮和远程火炮。再加上雷场和各种障碍物,以及数量较多的坦克歼击车和其它机动力量,以及比较充分的储备,施拉格曾经自信的说如果华夏想要攻破这些防线的话,那么他们将踏着齐腰深的血水前进!奥匈部队主要负责外围,当对方突破了城外的防御后,土耳其和奥匈的步兵依然可以利用街垒、下水道管线和堡垒化的房屋继续防御。直到进攻方耗尽所有的力量。别看奥匈帝国装备水平比德国人差了一个档次,但毕竟也是参加过一战堑壕对抗的,修工事和搞防御还是比较有水平的。

如果仅仅是做到这些的话。施拉格的战术水平已经算得上合格了,而实际上施拉格所做的比一般人想的更多。作为防御方,除了兼顾的掩体、充足的兵力和补给之外,还需要让攻击方无法全力以赴。虽然德国人保证会在外围发起进攻,但是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施拉格借鉴英国人对德国运输线的袭扰作战经验。施拉格也分出了部分机动兵力用来对华夏脆弱的补给线和小部队进行攻击。经过一番布置后,不仅施拉格对整个作战计划十分满意。就连以龙德施泰特为代表的德*官也对这个计划十分认同。强有力的诱饵加上德军坦克数量优势,这场战斗按说根本不可能输啊!

就在德国人信心满满的同时,华夏同样也信心满满。如果说同盟国的信心是建立在历史经验上的话,那么华夏的自信就是建立在穿越者的帮助和超越历史经验上的。德国人充分证明了参谋们总是为上一场战争制定好了万全之策这个理论,而华夏则证明了眼光和新的战略到底有多重要。

在有坦克的情况下,装甲部队和其它部队的配合将是突破对方防线的主力,德国人也是这样做的。华夏方面开始也是这样做的,但是随后经过多次演习论证后,华夏的指挥官们发现单纯的装甲突破战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坦克需要面对对方层层设防的防线、雷场、缓冲地带外加对方的装甲救火队。对方的主防线之前会有数道防线,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隔,并且有各种障碍。坦克这东西属于彻底摧毁比较麻烦,但是瘫痪却不算太难,履带被炸断,行走设备损毁或者一发炮弹打车体和炮塔连接处了都有可能让一辆坦克退出战斗。即使再坚固的坦克在遭到持续不断的打击的话依然会失去战斗力。

当装甲部队穿透对方数层防线后,一线可用坦克将降低到一个非常低的标准,而这时候你有可能碰上对方的装甲预备队,然后再对方优势兵力和火力的打击下折戟沉沙。如果对方知道了你的攻击方向,那么恭喜你,你更惨了,对方会集中令人恐怖的火力和兵力去阻击你。面对这种情况,徐杰最终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能让机械化步兵同样具有一定的攻坚能力的话,同时在对方战线上撕开数个口子,配合快速攻击的装甲师,攻击效果会不会更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