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海峡海战之后,日本联合舰队丧失了出海作战的能力。
三月十九日,特混舰队回到胶州湾。除了“吕佐”号与两艘轻巡洋舰之外,其余的战舰在休整了三天之后,于三月二十二日再次出发。
冯承乾如此积极,与一份情报有关。
三月十八日,参与了对马海峡海战的“加贺”号航母进入濑户内海,前往日本造船工业中心城市神户。虽然“加贺”号没有在海战中受损,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维修,但是情报非常确切。三月二十一日,“加贺”号进入神户港。潜伏在该地的谍报人员拍下了航母入港时的照片,并且确认“加贺”号在入港之后就靠上了神户造船厂的维修码头,似乎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维修。
冯承乾没有迟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给予日本海军一次重击。
三月二十三日,一艘搭载了十二架水上飞机的辅助船离开了上海的黄浦江码头,经长江口进入东海。
这艘名为“日出”号的辅助船由一艘万吨级货轮改装而来,主要增加了一部吊车,以及十多个用来固定水上飞机的机位。
三月二十四日,“日出”号与特混舰队会合。
按照冯承乾的安排,“日出”号与“德夫林格”号、“兴登堡”号战列巡洋舰,以及两艘轻巡洋舰重新组成特混舰队,前往济州岛东部海域活动,负责搜寻与攻击出现在对马海峡里的日本舰船。“大鹏”号与两艘轻巡洋舰组成航母战斗群,继续向南航行,然后从宫古水道进入西太平洋。
冯承乾的目的,正是偷袭神户港。
三月二十七日,“大鹏”号航母战斗群进入西太平洋,随即转为向东北方向航行。
因为日本海军主力集中在本土附近,部署在琉球群岛的舰艇主要面向东海,所以“大鹏”号一路上都没有遇到日本战舰。
更重要的是,日本海军并不知道“大鹏”号已经进入西太平洋。
在两艘战列巡洋舰与两艘轻巡洋舰的掩护下,“日出”号搭载的水上飞机在三月二十六日攻击了几艘前往朝鲜的日本船只。虽然没有取得太好的结果,但是至少明确无误的告诉了日本海军,特混舰队在对马海峡附近活动。
有趣的是,这几艘受到攻击的日本船只,都没能辨认出那些飞机的型号!
当然,这也与冯承乾的安排有关。
在把舰队交托给“德夫林格”号的舰长鲁志刚上校的时候,就明确提到,“日出”号搭载的水上飞机只能攻击单独活动的日本船只,而且主要攻击渔船等小型船只,如果遇到船队与大型船只,最好不要攻击。
冯承乾做这一安排的原因很简单:大型船只肯定受到了日本海军控制。
要知道,日本海军已经快速发展了近五十年,形成了较为良好的机制。比如在战时,日本海军可以征召民用船只。在和平时期,日本海军的退役官兵都转到民船上工作,具有较高的军事素质。
如果袭击大型船只,特混舰队就很容易露出底牌。
相反,日本的渔船都属于渔民所有,与海军没有多大的关系,而且大多只能在近海浅水海域活动。
事实上,冯承乾的这个安排有点多余。
联合舰队被击败后,日本海军已经丧失了出海作战的能力,即便还有近十艘排水量在万吨左右的重巡洋舰,也因为顾忌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而不敢出海活动。结果就是,日本陆军在三月十六日取消了向朝鲜派遣运兵船队的计划,当时正在设法征召渔船,准备用小型船只向朝鲜运送军事物资。
只是,这才过去十天,征召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呢。
特混舰队在对马海峡附近,日本海军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三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大鹏”号航母战斗群进入西太平洋的这一天,两艘“古鹰”级与两艘“青叶”级重巡洋舰各自在两艘轻巡洋舰的陪同下,离开了驻泊港,沿日本近海航线前往下关。
可以说,这是日本海军当时能够派得出来的“主力舰”了。
“华盛顿条约”正式生效后,巡洋舰的建造受到了严格限制,并且按照主炮口径划分成了两个级别,即主炮口径不大于八英寸的为重巡洋舰,不大于六英寸的为轻巡洋舰,而前者做为“次主力舰”,建造受到了严格限制。比如,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总吨位不得超过十二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