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汉朝在线 > 第七章:借出一段奇缘来

第七章:借出一段奇缘来

这样的情节明显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素不相识,你又不是人家的老丈,人家凭什么要借你钱。说白了这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但当时刘邦却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上。

这个条件很简单,因为他们当时都处于一个阶段层上。(都在闹革命)

其实这借兵的主意是张良出的,他见刘邦志在夺取丰邑,但苦于势单力薄,就建意他前往项氏集团借兵。

从后面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借”便借出一段传奇来。

按常理,大凡你借了别人什么东西,一度过难关或者到了期限,肯定要“还”了。

刘邦也不例外,借了项梁的五千精兵顺利拿下丰邑,打败“情敌”雍齿后,他自然得来还兵了。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

也就还兵时,刘邦和项氏集团的少董事长项羽邂逅了。

当时的刘邦39岁,而项羽只有25岁,两人相差了整整14岁。

明明是两代人嘛。在我们现在来看,年龄相差这么大可能在沟通和交流上有隔阂。

但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这样的,两人一见面后,侃侃而谈,国事、家事、泡妞的事无所不谈。

两人越谈心越近,可惜两人都是大老爷们,不能往那方面发展了。

罢了,罢了,既然不能做情人那就做兄弟吧。

对于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这一套,对刘邦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拉人伎俩了。

从小和卢绾结为把子兄弟后,他马上就领略到了结为兄弟的好处,因为从此以后十余年的寒窗苦读生涯中,他爹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都是卢老地主给付的。(还有那个刘交也是白搭的)

刘老爹开始还过意不去,后来就理所当然起来。用卢老地主的话来说,我家绾儿既然和邦儿是兄弟,就是一家人了,还讲什么彼此。

刘邦后来粗粗地算了算(他数学不好,也不知道少算了多少),为此至少为家里节省出盖一栋楼的钱出来了。因此,他常常这样感叹,我小时候和卢绾这一“拜”,拜的真他妈的有水平,有情操,有内涵……(靠,扯远了)

挫学后,刘邦走上了流氓这条光明大道,他和那些一起混的狗肉朋友都称兄道弟的,虽然再也没有领略到卢老地主那样的好处来,但平常打架斗殴,刘邦高呼一声,兄弟们便提着家伙浩浩荡荡地涌到他身边来,那架式你看看当今的黑社会的火拚就知道了。

可以说,刘邦就是靠拜把子,发家致富最终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此时见项羽已中了他的“糖衣炮弹”,自然不会错过机会,也顾不得坚韧的地板,“扑通”一声,先跪在地上再说。

可怜的项羽毕竟年轻,哪里知道刘邦有这么多“拜把史”,眼见比自己大14岁的刘邦可怜惜惜的跪在地上,他如果不跟着跪下去,良心和道义都说不过去吧,再说,还有这么多项氏集团的员工眼巴巴地在看着呢?

于是,两人设案焚香,拜天拜地对拜(晕,这好象是结婚的礼仪),然后对天起誓,还是刘邦说的口都起茧的那几句老掉牙的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随后传来这样一段音乐:

这一拜

春风得意遇知音

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这一拜

保国安邦志慷慨

建国立业展雄才

展雄才

这一拜

忠肝义胆

患难相随誓不分开

这一拜

生死不改

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

只是令人讥刺的是,两人成了拜把兄弟后,项羽只活了六年,到了31岁时就在乌江被拜把兄长刘邦逼的自杀身亡。而比项羽大14岁的刘邦同志死时那可是活了好几十年才老去。

什么“同年同月同日死”统统都见鬼去吧。

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和项羽结拜兄弟,纯粹是战述上的需要。他那时势单力薄,而项梁项羽兵强马壮,先借项羽这棵大树乘下凉,伺机再一展抱负。

就这样,刘邦拉拢了项氏集团的少懂事长,又见项氏集团是个值得期待的潜力股,自然把自己的股份投进去了。

只是他投入股的资金虽然少,收获却一点也不比另外几个大股东陈婴、英布小。而且他的股份是不动股,嬴利了就分红给他,没有嬴利与他无关,他的股份还是原封不动的在那里,最为特别的是,他还拥有随时撤股的权力。(想什么时候撤就什么时候撤)

刘邦同志自加入项氏集团后,什么事也不用做,整天就是看看股份涨跌情况,吃香的喝辣的睡软的,那日子可是过得消遥之极。

结拜的好处有这么多,难怪后来很多人都学刘邦动不动就搞个什么结拜主义,看来这一招是无上法宝,古代通用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